南华寺的格局是“万佛朝宗”
2014/9/8   热度:685
南华寺的格局是“万佛朝宗” 本专题撰文:钟葵 禅宗之旅 六祖慧能一生76个春秋的行踪,主要在广东和湖北两地六个地方,分别是广东新兴、四会、怀集、广州、韶关和湖北黄梅。我们探讨慧能的地缘,重点也在这几个地方。 南华寺有禅宗“祖庭”之称 我们知道,新兴龙山是慧能的降生地和圆寂地,是龙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慧能的灵性佛根,位于龙山龙头位置的国恩寺既是慧能的住宅,又是禅宗的发源地。湖北黄梅东山寺是慧能求法接法之地,在这里他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四会和怀集是慧能避难修炼地,慧能遵照弘忍要他“遇会则藏,逢怀则止”的嘱咐在这两个地方隐居了16年。广州光孝寺是慧能落发受戒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二月初八,光孝寺的印宗法师安排慧能受戒剃度落发为佛门弟子。而韶关江曲南华寺是慧能住持弘法地,慧能在此弘法36载,培养得法弟子43人,使禅宗传播到全国各地,因寺中供奉着慧能的金刚不坏之身,故南华寺有禅宗“祖庭”之称。 佛教文化学者吴立民认为,在与慧能关系密切的六个地方中,以新兴、广州、韶关三地最重要,他认为:“新兴国恩寺、韶关南华寺、广州光孝寺,如涅■(音“伊”)字三点,形成六祖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之禅系网络。” 对于国恩寺的堪舆环境,在前两个星期的《和谐人居》中我们已讨论过,现在我们来看看韶关曲江南华寺的地理环境有何奇特之处。 南华寺坐落在韶关市东南20多公里大庾岭支脉的山麓中,位于曹溪北岸,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据史料记载,天监元年印度高僧智乐三藏自广州北上礼拜五台山文殊菩萨,途经韶关北江支流曹溪,“掬水饮之”,发觉香味异常,又“四顾群山”,发现周围峰峦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在此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笃信佛法的梁武帝赐寺名为“宝林寺”。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赐名“南华禅寺”,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观察山脉形势,相土尝水,定穴立向等是相地术的重要步骤。中国古代周人公刘迁豳、古公迁岐山、成王营洛邑、伍子胥建阖闾大城(今苏州)、郭璞选址建温州城都运用了堪舆学的方法。智乐三藏虽来自印度,但其选址方法和中国古代堪舆学的选址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仙佛之地,清奇古怪” 寺庙道观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其功能与民居官衙宫殿完全不同,所以在选择地理环境时也有所不同。堪舆书《青囊海角经》称:“圣贤之地,多土少石,仙佛之地,多石少土。圣贤之地,清奇秀雅,仙佛之地,清奇古怪。”该书认为仙佛之地要“多石少土,清奇古怪。”“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仙佛之道追求宇宙和世界的本源,佛重“本根”,道重“风骨”,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也有同样的要求。南华寺背靠大庾岭支脉,“靠山”多石少土,周围峰峦奇秀,曹溪之水清且香,山上古树参天,形状怪异,地理环境完全符合“多石少土,清奇古怪”的要求。 从大格局来看,南华寺后面“玄武垂头”,左右两边的山形如龟蛇大象,前面众山“来朝”,圆头圆脑,如一群和尚跪地参拜,这种格局堪舆学称为“万佛朝宗”。 南华寺多次遭遇兵火 隋朝末年,宝林寺遭遇兵火之灾,遂至荒废。至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慧能看中了曹溪这块风水宝地,并得地主陈亚仙施地,重建宝林寺。此后一千多年间该寺多次遭遇兵火,多次重建。南华寺目前所见格局建于清初,重修于1934年,重修工程由高僧虚云和尚主持,历时十年,建成殿堂房舍243间,新塑佛像690尊,使南华寺成为广东首屈一指的禅宗圣地。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