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名刹梁山寺
2014/9/8   热度:210
李志斌:千年名刹梁山寺 美丽神奇的梁山,位于合阳县城西北20公里,因“望之如屋梁”而得名。梁山东襟黄河,西望长安,南眺华山,背倚黄龙,自古就是北方名山。《诗经? 韩奕》云:“奕奕梁山,惟禹甸之。”尽管历来对梁山地名持有异义,但最新出版的《诗经名物新证》(扬之水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确认清代学者陈奂等人的考证:“梁山,在今陕西合阳县西北。” 梁山出名,除与大禹治理有关外,还在于山中美好的自然环境。在梁山东峰,盘根错节的千年龙槐,满坡的苍松和橡子林,为山间平添了几分幽静。梁山西峰上傲然挺立的千年古柏,造型各异的古树秀木,仿佛一道绿色的屏障。梁山东、西二谷,分别是徐水河、金水河的源头。山中清新的空气,满山的优质中草药,连同甘甜的泉水,成为古代疗养的圣地。民国21年(1932)合阳瘟疫“黑水泻”大流行时,许多人就是在山中疗养而愈的。 自古道:“天下名山僧占尽。”梁山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成为佛门向往之地。合阳地方志记载,北魏间,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携弟子慧可,访梁山寺般若多罗僧,此后奠定了合阳佛教寺院以禅宗为主的门派基础。唐代梁山寺重修佛殿,寺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梁山寺的影响下,全县修寺建寺,县境内记名的寺院达到16处之多。虽然宋末金兵南下,山寺遭毁。但金代贞元二年(1154)由道远和尚花费五年时间率众建成的千佛洞,仍然是陕西境内现存最大的金代佛教造像洞窟。到了明代,梁山寺香火重兴,誉满天下。正统九年(1445),梁山东寺为开山祖师楚石建立寿塔。正德初年,水斋禅师多次率众重修千佛洞。从题刻铭文可见,参加修寺的人员中,除周边和山西沿河信士之外,两处留下印度僧人晁宗彝和悟秀的名字。正德元年(1506)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日月崖”题刻,至今仍存“临济正宗二十四世冰骨老人大贤亲书”铭文。从金代贞元二年修造千佛洞后,经过元代致和元年(1328)、明代正德初年及万历十五年(1588)四次修造,洞内佛像达到千尊以上。从刻于明正德年间的《梁山图》可见,山上庙宇密布,建筑恢宏,其规模绝非普通寺院可比。清代康熙前后,合阳康乃心等举人再度修庙,富平李因笃等关中大儒为之书额题字,使梁山寺在遭受晚明变故后再度复兴。上述情况说明,明至清初的梁山寺,不但是渭南东部有影响的佛教大寺,而且,影响远及印度地区。清代同治六年(1867)的回民兵火使梁山寺遭毁,但民国间虔诚的佛教居士们在千佛洞重结佛社,聚众讲经,其中有韩城、澄城等周边地区信士参加佛事活动。世事衍变,沧海桑田。晚清之后佛教虽然渐次低落,但透过山寺遗址上一块块残破的造像,一片片残缺的摩崖文字,仍可窥见千年名寺佛塔高耸、屋宇辉煌的壮观景象。 寺院虽成瓦砾,文化犹有魅力。近年来,梁山深厚的佛教遗迹和美好的自然环境,不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名人高士。1999年,著名作家贾平凹两次登山探幽,写下了《感谢混沌佛》的著名散文(见《人民文学》1999年10月号)。作者在文中描写自己在千佛洞与同伴“抱在一块,跌在地上。”见到千佛洞“惊喜若狂,”下山时“恋恋不舍”。 2008年4月,参加西安五重佛舍利宝塔研讨会的十几位专家,会后专程赴梁山寺遗址考察,对金代千佛洞造像艺术以及梁山佛教在陕西佛教史上的地位等,给予高度评价。梁山寺遗址还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至今留在千佛洞残存的造像以及佛像旁大量的供养人地址、姓名等,成为研究黄河沿岸佛教史、艺术史、民俗史和地名史的宝贵资料。 这里还想提及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梁山多次出现不明发光物。据多位目击者反映,近多年来,在梁山东西峰上空之间,常常出现村人称为“宝灯”的发光体。尤其是2001年5月2日晚上,梁山上空出现一颗大的、五颗小的、排列成月牙状的发光群体。这些发光体忽而东来,忽而西去,直到晚上12点左右,使得正在观看电视连续剧的农民都到村外驻足观看。当时有几位大胆的青年向发光体走去想看个究竟,但当他们尚未接近这些发光体时,这些明晃晃的火球却很快消失。在他们刚转身走出不远时,火球重新出现。2006年11月2日出现的大火球,竟有脸盆大小。多年来,梁山上空这奇异的自然现象尽管神秘莫测,但这连续出现的发光物体,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为了进一步发展合阳旅游产业,现已由相关部门牵头,在梁山寺遗址重修寺院。梁山寺的基础建设工作已经就绪,僧人也已入住。笔者相信,借着名山名寺的深刻影响,凭着合阳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坚强决心,在不远的将来,千年名寺梁山寺必将鱼鼓重响,僧众云集,这座蕴含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佛教文化的历史名山,必将对陕西东部的旅游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