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碑寺造像碑研究


2014/9/8    热度:600   

  刘碑寺造像碑研究

  者:王景荃

  摘要:刘碑寺造像碑,是河南现存最大的造像碑,清代金石著录对其多有介绍,但仅限于造像铭文,其精美的造像未有著录和专文介绍,不被世人关注。本文主要对刘碑寺造像碑的现状、造像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对造像题材、风格以及艺术成就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刘碑寺 造像 辟支佛 神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刘碑寺造像碑,位于登封市东南20公里刘碑村。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刘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兴建佛寺,因名“刘碑寺”,又为保护此碑建碑楼,俗称“碑楼寺”。《金石萃编》云:“碑楼寺在县东四十里石淙东源上,内有豫州刘剌史碑,北齐天保八年丁丑立。刻划佛像,文列上方,字殊鄙劣。剌史名碑,无佛处镌诸人姓名,俱刘氏名。文纪刘碑为首造碑文缘起也,村落沿其名曰刘碑”。①《说嵩》载:“刘碑原碑刻佛像,为豫州剌史建。纵横列姓名凡百十人,具刘氏,覆以屋,名碑楼寺,盖齐天保时作。”②原建碑楼和寺院早已损坏,面貌全非,寺内建筑多系清末重修。民国年间,寺院保存尚为完整,寺院面积1千多平方米,前有山门,左为客堂、关帝庙,右为客堂、六祖殿,后面正中为佛祖殿,左为火神庙,右为老君殿,建筑皆为三间。从建筑布局看,除佛祖殿、六祖殿为佛教建筑外,其它关帝庙、火神殿、老君殿全日道教庙房,不难看出,这里在清末民初时已成为佛道杂居,寺庙合一的场所。造像碑就立于佛祖殿内。由于碑体高大,顶着屋顶,不便观赏,民国二十九年重修时将屋顶起架增高,并建楼梯可达二层棚顶观赏。二十世纪下半叶,当地政府将这里改建为刘碑寺小学,佛祖殿也被当作了教师宿舍,长年受煤烟薰蚀,碑身表面已变得漆黑,加之人为的破坏,造像多有损毁。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当地政府将学校迁出,文物部门对佛祖殿进行了加固维修,使其得到了妥善保护。由于该碑地处远离城区的农村,交通不便,世人所知者多见于清代金石著录中的造像记,而对造像知之者甚少。笔者曾于1993年和2004年两次对其进行实地调查③,并对其进行测绘、传拓、拍照和记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现将这两次的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并对刘碑寺造像碑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进行介绍和探索,旨在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河南现存最大的造像碑――刘碑寺造像碑

  刘碑寺造像碑,石灰岩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最高大的一通螭首扁体造像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连为一体,用整块石材雕成。碑首高115厘米,宽158厘米,厚45厘米;碑身高203厘米,宽144厘米,厚45厘米;座高80厘米,宽198厘米,厚126厘米。分述于后:

  碑阳:碑首六龙盘绕,龙首分垂两侧,张口衔住碑身上部两角。碑额处雕一尖楣圆拱龛,高68.5厘米,宽56厘米。尖拱形龛楣上方分居两侧的双龙后爪承托一摩尼火焰宝珠。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头部及胸部残损,有莲瓣形背光和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右手屈肘于胸侧施无畏印,左手下垂前伸施与愿印,手掌均残损。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座下饰仰莲瓣,衣裾覆搭座之上部,右足外露,掌心向上。二弟子有圆形头光,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合十,跣足立于莲花座上。二菩萨头戴宝冠,有桃形头光,项饰珠串,帔帛绕肩穿肘下垂,斜披珞腋,下着长裙一手持莲蕾屈肘上举,一手自然下垂;手握帛带,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主尊座下正中刻莲花荷叶装饰的博山炉,二供养比丘双手合十跽坐两旁,另有两只护法狮子蹲坐在其外侧,狮首向内,右侧狮首残。

  碑身纵向分三列雕刻,中列上下雕二龛,上龛由两株干粗枝茂的菩提树组成一圆拱龛,龛高45厘米,宽35厘米,菩提树枝构成的龛楣高16厘米。龛内雕思惟菩萨半跏坐于束腰高座上,座下饰覆莲瓣。有圆形头光,胸部以上及两腿残缺,宝缯垂肩,衣着纹饰剥蚀不清。龛楣两树之间刻一供养天人,头戴宝冠,手捧供物作正面飞翔状,天带在身后形成桃形。座下刻起伏的山林。反映的是释迦出家在苦行林中修行的情景。树下外侧各刻一供养比丘,手捧供物面内而立。

  下龛为尖楣圆拱形龛,是该碑的主龛,也是该碑造像龛中最大者,龛高88厘米,宽58厘米。圆拱形龛梁被凿损,龛柱下饰覆莲座,上饰莲瓣装饰的火焰宝珠,左柱上端的火焰宝珠凿毁,下部残存榜题“阳大像主前敕授豫州刺史刘碑”,右柱存榜题“发心造像主前奉朝训洛州平正刘方兴”。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有莲瓣形背光和圆形身光,头部残,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腰束带打结下垂,右侧衣襟甩向左肘绕肘垂下。右手屈肘上举,手指残泐不清,左手自肘部残缺。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衣裾覆搭座之上部,右足外露,足心向上。座下饰覆莲瓣一周。二弟子头部残,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右侧衣襟绕搭于左肘下垂,内着僧祗支,双手袖于衣内,跣足立于莲蓬上。二菩萨头部残缺,有桃形头光,颈戴桃形项饰,上身袒,下着长裙,璎珞随帔帛绕肩在胸前交叉下垂至膝际后上扬,一手屈肘上举,手臂残缺,一手自然下垂握帛带,跣足立于仰莲座上。龛柱外侧各刻一辟支佛,保存完好,头梳螺旋式肉髻,有桃形头光,面相丰满圆润,身披袈裟,下着长裙,双手合十,侧身向内,跣足立于长茎莲蓬上。龛下正中雕博山炉和长茎荷叶与莲花。其左右各雕一供养人像和手持长茎荷叶的侍从与童子,外侧各雕一持戟神王像,最外侧各雕一只护法狮子作蹲坐状,昂首翘尾,气势昂然。

  左列三龛:上龛为帐形龛,龛高50厘米,宽43厘米。龛楣饰帏幔和璎珞,顶部饰莲花和山花焦叶。龛内雕一菩萨二弟子二胁侍,除左侧胁侍外,头部皆残。主尊身着菩萨装,头上宝冠已残,有圆形头光,颈戴桃形项饰,宝缯垂肩,内着僧祗支,珠串璎珞披挂身前交叉穿璧环下垂座前上绕于身后。下着长裙覆座,右脚斜伸外露,左脚收放于方形台座上。右手屈肘上举施说法印,左手自然下垂置于腿上。座下正中刻荷叶装饰的博山炉,两边各刻一扛托力士托举着主尊宝座。二弟子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襟上绕搭于左肘下垂,双手合十立于莲座上。二胁侍有桃形头光,颈戴项饰,上身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帔帛绕肩沿身侧垂下,一手下垂,一手屈肘举一莲蓬,跣足立于莲座上。

  中龛为帐形龛,龛高60厘米,宽40厘米,龛楣为圆形帷帐,上饰帏幔和莲花,上部刻四身莲花化生,中间两身手牵华绳,肩披帛带,下着短裙,跣足立于莲花上,外侧两身蹲坐于莲花上,间饰宝相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头部均残。主尊有桃形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右侧衣襟甩向左臂绕肘下垂。下着长裙,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右足从衣裾中露出,掌心向上,左手自然下垂,手指向下,手掌向外施与愿印,右手屈肘上举,手掌残损,应施无畏印。二弟子有圆形头光,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右襟上绕搭于左肘,双手袖于衣内,跣足而立。二胁侍有桃形头光,颈戴项饰,上身僧祗支,下身着裙,帔帛绕肩下垂身侧,一手屈肘上举,一手自然下垂,跣足立于莲座上。主尊座下正中刻博山炉,两边各刻一扛托力士托举着佛之须弥座。

  下龛为帐形龛,龛高38厘米,宽25厘米。龛形损坏较重,从残存痕迹可看出,龛楣饰垂幔,龛楣右边刻一莲花化生,下部损泐不清。龛内雕维摩诘居士手持麈尾面右而坐,旁立二弟子,头部皆残。龛下左右刻三个手持莲花的供养人。在上两龛的左边框刻题榜一行:“大都邑主阳城县功曹刘声闻,地?(右土左廿)主刘明炽,大都邑主横野将军刘□□”。

  右列三龛的排列与龛形以及龛内雕刻内容分别与左列相对应的造像龛相同,上龛高50厘米,宽43厘米。龛内造像与左列上龛同,主尊胸部以上残泐不清,身着菩萨装,宝缯垂肩,帔帛在身前交叉穿环,右手屈肘于胸前,手指残泐不清,左臂下垂从肘部残缺,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覆搭座前的衣裾剥蚀不清。二弟子双手袖于衣内立于两旁;左右二胁侍与左列上龛二胁侍相同。左胁侍损坏严重,仅存轮廓;右胁侍保存较好。龛右边框榜题“大都邑主前阳城郡□□刘子云”。

  中龛高60厘米,宽40厘米。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主尊有桃形头光,头部残泐,着低领通肩袈裟总覆两臂,衣纹在胸前形成U形,内着僧祗支。右手屈肘上举,手指残,左手放在左腿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之两端有残缺。二弟子袖手而立,右侧弟子头部残泐,左弟子保存较好。右胁侍残毁,左胁侍除面部及手掌有残缺外,其它保存较好,有桃形头光,从头顶残存痕迹看,应为螺旋式高肉髻。着总覆两臂的低领袈裟,内着僧祗支,左手持莲花,右手屈肘于身侧,手皆残。此像应为辟支佛。

  下龛高38厘米,宽25厘米。龛内雕文殊菩萨和二弟子,与左列下层龛中的维摩诘居士对坐论法。头部皆残,主尊有桃形头光,颈戴桃形悬坠项饰,帔帛绕肩,上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左手屈肘前伸,手掌残损;右手握经卷屈肘于身侧。二弟子双手合十而立,右弟子上半身残泐。龛左外刻一供养菩萨持莲花而立,其上刻一莲花化生,其下刻二供养人,龛下刻听法弟子数人。

  碑阴:碑首龙纹与碑阳相同,碑额雕一尖楣圆拱龛,龛高72厘米,宽50厘米。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均有莲瓣形背光和圆形头光,头部及上身残损,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下沿饰覆莲瓣一周。座侧刻二弟子残损,有桃形头光,从残迹可看出,左侧弟子双手袖于衣内,右侧弟子双手合十。其外各雕一辟支佛,有桃形头光,螺旋式高肉髻,面相方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侧双手袖于衣内,右侧双手合十。其下刻二供养菩萨,头部皆残,右菩萨上身残泐,均有桃形头光,帔帛绕肩下垂,下着长裙,双手握莲花跣足立于仰莲座上。龛下正中刻一扛托夜叉立于莲座上扛托着莲花荷叶装饰的博山炉,左右各刻一供养比丘,手持莲蓬面内而立,在扛托夜叉和二比丘之间各有一竖长条块,可能为刻榜题所留,其上刻宝相花图案。其外侧各刻一护法狮子,身躯残泐不清。

  碑身上部并列雕七个尖楣圆拱龛,每龛高30厘米,宽18厘米。龛与龛之间饰忍冬荷叶。龛内各雕一佛,龛柱处雕供养菩萨,共七佛八菩萨。头部均残,有圆形头光,除佛之着装和手势不尽相同外,均结跏趺坐于方形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下饰覆莲瓣一周。从右至左第一佛着右袒式袈裟,双手合十于胸前;第二佛着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第三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双手在胸前袖于衣内;第四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右足外露,掌心向上,左臂残缺,右手屈肘上举施说法印;第五佛与第三佛同;第六佛着通肩袈裟,总覆两臂,双手袖于衣内;第七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菩萨装束完全一致,均上身赤袒,下着长裙,帔帛绕肩下垂至足部,双手握莲花屈肘于胸前,跣足而立。最左边菩萨残缺。七佛,即释迦牟尼及其以前的七佛,又称七世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之下正中雕莲花荷叶装饰的博山炉,两侧各刻一比丘,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右侧衣襟甩向左肘绕肘下垂,下着长裙,一手屈肘握衣襟,一手上举抚荷叶,侧身向内而立。其外两旁各雕四个竖长方形龛,龛高21厘米,宽8厘米。龛内各雕一供养菩萨,头部残,均有圆形头光,颈戴项饰,上身袒,下着长裙,帔帛绕肩沿体侧下垂,一手自然下垂握帛带,一手屈肘上举,手持未敷莲花荷叶,跣足而立。碑身下部刻刘碑造像铭及造像主题名,正书,42行,满行13字,铭文下刻题名7列,列49行。录文附后。

  碑之两侧面:上部各雕一龛,龛下刻六龙交缠的变形龙纹。左侧面龛高37厘米,宽27厘米。尖拱形龛楣由两株菩提树组成,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头部均残,主尊有圆形头光,着圆领通肩袈裟总覆两臂,下着长裙,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二菩萨均有桃形头光,宝缯下垂,帔帛绕肩沿体侧下垂,下着长裙,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莲座上。右侧面上部雕尖楣圆拱龛,龛高40厘米,宽27厘米,深5厘米。龛楣上方刻二飞天,头戴花冠,天带绕肩在身后飘荡形成桃形,双手合十飞翔而降。龛内雕一佛二辟支佛,头部均残,主尊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屈肘于身侧,手握衣襟,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二辟支佛有桃形头光,头上有螺旋式肉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一角上绕搭肘下垂,双手袖于衣内,立于仰莲座上。龛左边框刻榜题“西龛像主阳遵妻王阿妻息阳子哲”。

  碑座:方形,上沿刻覆莲瓣一周,共36瓣。座正面及左右侧面雕出12个竖长方龛,其中正面6个,左右各3个,方龛上沿条带上线刻莲花忍冬纹。每个方龛内雕一尖楣圆拱龛,龛高47厘米,宽27厘米。龛与龛间有龛柱,柱头饰莲瓣装饰的火焰宝珠,龛楣上方左右刻莲花、荷叶、忍冬。龛内各雕一神王像,有圆形头光,头戴宝冠,宝缯上扬,帔帛绕肩穿肘下飘,刚健凶猛,姿态各异,游戏坐于莲花座上。身旁刻莲花荷叶与忍冬。碑座正面左边框刻题记:“都总首王甫元吉□崇德,副首张德闰。时天圣四年丙寅岁重建。”由此可知刘碑寺在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4年)进行过重修。碑座后面减地线刻山林射猎图,左半剥蚀较甚,从残存的图像看,有执弓、执叉、执刀等骑士和猎犬、狮、虎、鹿、兔以及其它动物等,在山林中横冲直撞,互相追逐。画之右上角有一毛草庵,庵内两人对坐,庵前林木葱郁,溪水孱孱,一人身披鹿皮在河边汲水,胸前中一箭,身旁置一水罐。这幅表现狩猎场面的线刻画,反映的则是佛经中的“晱子本生”故事。“晱子本生”说:迦夷国王进山射猎,侍奉盲父母在山中修行的晱子因着鹿皮提瓶在溪边汲水,被国王误伤,临死前只请国王代为照顾二老。图中河边汲水者即为晱子。左上角有“岁在丁丑”的纪年刻字,乾隆以前拓本中“天保八年”等字不损,可知该碑当为北齐天保八年所刻。

  二、造像题材及相关问题

  刘碑寺造像碑是河南现存体量最大的造像碑,其高大的碑体采用了中国传统纪事碑的形式,美观大方,气势雄伟。这种螭首扁体造像碑最早出现于北魏晚期,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北魏永安二年(529年)“五十人等造像碑”,④碑首螭龙盘绕成半圆形,碑身中部雕龛造像,下部刻造像记,是现存有纪年的最早的螭首造像碑。东魏、北齐时代是螭首造像碑流行时期,河南现存最早的螭首造像碑当数登封嵩阳书院存的“嵩阳寺伦统碑”,该碑刻于东魏天平二年(535年),被称为“释教造碑之始”⑤,刘碑寺造像碑直接继承了“嵩阳寺伦统碑”的形式,碑体除碑阴下部刻造像铭记外,遍雕造像龛43个,现存人物造像113尊。龛形有尖楣圆拱龛、圆顶帷帐龛、平顶帷幔龛以及菩提树龛和长方形龛等。造像题材除常见的佛、弟子、菩萨、思惟菩萨、释迦多宝、七佛、维摩诘变、供养菩萨、莲花化生、供养天人、供养人、护法力士、护法狮子、博山炉外,还有辟支佛、神王像等。辟支佛在该碑的龛像组合中成为重要角色,这种题材的变化标志着当时民间信仰的变化。辟支佛,辟支迦佛陀之略称,据《佛学大辞典》?“辟支迦佛陀”云:“旧译缘觉,新译独觉。……初发心时值佛,而思惟世间之法,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好寂静,加行满而无师友之教,自然独悟,故名独觉;又观待内外之缘(内为飞花落叶,外为十二因缘)而悟圣果,故名缘觉。”可见辟支佛是在无佛之世独自觉悟,并自悟十二因缘功德圆满终成善果的,辟支佛乘属“三乘中之中乘也”⑥。这种介于大、小乘之间的中乘佛教所主张的“独觉”、“自悟”的修行思想,反映在造像中最早见于北魏末期,至东魏、北齐时开始流行,在河北邯郸南响堂山北齐洞窟中尚能见到遗存的辟支佛残迹,在河南现存的造像碑中几乎都能见到辟支佛形像,如河南博物院藏天保十年(559年)“高海亮造像碑”、天统四年(568年)“张伏惠造像碑”等,说明“独觉”、“自悟”的中乘佛教思想在北齐时已被人们接受,且十分流行,成为北齐佛教造像重要题材之一。

  神王题材的出现,最初见于龙门石窟宾阳洞以及巩县石窟寺,后来延续到安阳灵泉寺大留圣窟以及河北的响堂山石窟,他们多刻于石窟的中心柱下端及石窟四壁下端,而造像碑中出现神王题材,最早见于登封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嵩阳寺伦统碑”,而刻有神王名称者,最早见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骆子宽造像”⑦,该碑碑座背面及两侧刻出十身神王像,且均有神王名字榜题,分别为火神王、树神王、山神王、鱼神王、龙神王、珠神王、风神王、狮子神王、鸟神王、乌神王。这些神王名称为考证其他神王名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造像碑中的神王像多刻于碑座四周,且多以减地浅浮雕的形式出现,如登封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嵩阳寺伦统碑”、荥阳“北周村造像碑”碑座均刻有神王像。北齐造像碑座上刻神王像较为罕见,在河南现存的造像碑中仅此一例,且变东魏时期的减地浅浮雕为高浮雕,增强了造像的立体感。该碑刻出的12身神王,由于其手中持物不明显,多数形像很难判断出其各自的名称,尚待进一步考证。

  飞天是佛教造像中的重要题材,尤其是北朝时期的石窟寺造像和石刻造像,飞天都以婀娜的身姿出现在造像背光和龛楣上,或伎乐,或供养,成为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刘碑寺造像碑的飞天雕刻却较少出现,全碑仅刻飞天三身,即碑身阳面中列上龛龛楣处刻出的一身手捧供物的正面供养天和右侧面上部小龛龛楣上方两身双手合十的供养天。由此可见,飞天题材的运用在此时已经减弱,北魏造像中天人飞舞的场面不再出现,个中原因,有待考察。

  三、造像风格及艺术成就

  刘碑寺造像碑,不论其高大的碑体,还是艺术成就,堪称造像碑中之最,其精美的造像艺术体现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虽然造像头部多已残毁,但其华丽的装饰和丰富的雕刻内容以及鬼斧神工般的雕刻技艺,成就了这座艺术丰碑。在造像风格和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均匀对称的构图。从硕大的碑体到细小的形象刻划,不难看出当时造像主的虔诚和工匠们的智慧,碑身造像龛的构图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采用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的形式,分布均匀对称,给人以均衡平稳之感。在造像组合上,不管是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还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辟支佛、一菩萨二弟子二胁侍等五身组合,以及该碑主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辟支佛和二力士等九身组合,也都是采用以主尊为中心左右对称进行布置。即使由于龛内空间的限制,将组合内容刻于佛龛之外,如将辟支佛刻于龛柱外侧,二力士、二护法狮子刻于龛之下方。其位置安排也都是左右对称,并以像的大小来突出主题。这种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也使造像本身显得平稳庄重。

  2、华丽的龛楣装饰。从碑首、碑身到碑座,遍布雕饰,无一空白。不论是六螭盘绕的碑首,还是造像龛楣,都极具装饰之华丽。龛楣造形不拘一格,半圆拱形的龛楣恰似一道彩虹悬挂于造像之上,给佛主说法场面平添几分神秘色彩。这种尖楣圆拱龛成为北齐造像龛的显著特征。平顶帷帐龛和圆顶帷帐龛也是该碑的一大特色,龛楣雕饰莲瓣纹、三角悬坠纹以及璎珞流苏,给龛楣装饰得十分华丽。尤其是圆顶帷帐龛楣上刻莲花化生,或坐于莲花之上,或手牵华绳立于莲花上,给本已华丽的龛楣又增加几分活跃气氛。这种龛楣装饰,在北魏石窟造像中较为多见,如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中均能见到,可见北齐时期的龛楣装饰仍延续着北魏的样式。

  3、多种服饰样式并用。佛之着装不拘一格,双领下垂式大衣与总覆两臂的通肩袈裟以及右袒袈裟并用,显示出佛装的多样性。衣裾覆搭座之上部,褶纹繁褥细密,运用不同深浅粗细的线条表现出来,增强了造像的韵律感。菩萨着装主要有五种样式,一种是上身袒,下着裙,腰束带,裙褶向两腿外分开,帔帛绕肩沿体侧下垂,如碑阴的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第二种是上身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帔帛绕肩在身前交叉下垂至膝际后上扬穿肘下垂,如碑阳碑额佛龛内的二胁侍菩萨;第三种是上身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帔帛绕肩沿体侧下垂,如碑身阳面上层左龛内二胁侍;第四种是上着僧祗支,下着裙,帔帛与珞腋绕肩在身前交叉,交叉处饰圆环,如碑身阳面上层左龛主尊和碑阳下部主龛内的胁侍菩萨(此二菩萨璎珞交叉处不饰圆环),而右列上龛主尊身前没有璎珞。另外一种样式较为罕见,上身着僧祗支,下身着裙,腰束带,帔帛绕肩沿体侧下垂,身前的褶纹类似于袈裟的衣纹,如果不是绕臂的帔带,很难分辨出是菩萨装还是袈裟。如碑阳左列中层龛内二胁侍。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僧祗支多用于佛之着装,而菩萨上身着僧祗支尚少见,这种新的菩萨装束的出现,其来源何处,尚待考证。

  4、刻写精美的书法艺术。 刘碑寺造像碑最早显名于世,当归碑阴下部的造像铭文,清代的金石书籍对其多有著录,然对其书法的评价并不客观,《金石萃编》曰其“字殊鄙劣”,实乃差矣。综观刘碑造像铭文,篇幅之大,刻写之精,在同时代造像碑中尚属罕见。其书法精湛,浑圆遒凝,与东魏《敬史君碑》如出一人之手。正如孙兰风、赵超先生评曰:“这是一件刻写精美的书法作品,虽然文字中夹杂隶书、篆书,在行笔中夹杂篆意,这是北朝晚期楷书在向成熟发展中表现出的一种复古风气,在北齐的碑刻铭记中常可见到。笔法中多含篆意,使得文字平正和美,气势圆浑,具有端庄秀美的风韵。它既承继了北魏碑刻中雄健的开阔气势,又吸收了南朝书法中的柔媚绵丽之风,汇为一体。章法上疏密得当,表现出错落有致的节奏美。隋代书法承上启下,为唐代楷书的极盛奠定了基础,而刘碑造像铭一类书法作品,正是隋代书法风格的先源”。⑧

  5、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成就了一座艺术丰碑。该碑运用高浮雕、浅浮雕、平面减地浮雕、阴线刻等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对不同物像进行不同的艺术表现。龛像组合均采用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手法表现,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更具立体感。造像细部的表现和龛楣装饰则采用浅浮雕加阴线的手法,即使物象突出,又使之细腻精美。两侧面变形龙纹采用平面减地浮雕施阳线的手法,使物象更具装饰效果,同时在装饰中蕴含着一种神秘的色彩。碑座背面的“睒子本生故事”以及花纹的表现采用了阴线刻手法,线的运用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作者以石作纸以刀代笔,将宗教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其说是一幅佛教教义的宣传画,不如说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这种以阴线刻手法表现的图画,是中国绘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石刻线画的重要内容。在刀法的运用上,继承了北魏的直平刀法,又运用漫圆刀法和阴线刻,如衣褶的表现先是用直平刀法刻出较凸或较凹的层次,再用漫圆刀法削去棱角,最后用阴线勾勒出较细腻曲直的纹饰。衣纹线条较以前更为稀疏,且用双线勾勒,形成凸起的阳线条,这种表现衣褶的技法开创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新作风。

  四、造像铭文

  刘碑寺造像碑的造像铭文,在景日昣的《说嵩》、王昶的《金石萃编》、《增补校碑随笔》等书中均有收录,并对刘碑寺的来历和记文中的碑别字、异体字进行了考证辨识。然碑阳之四则题记和碑阴造像铭文下部的诸人姓名多不被录入,这有可能是拓片不全所致。从碑阳残存题记“……阳大像主前敕授豫州刺史刘碑”、“发心造像主前奉朝训洛州平正刘方兴”、“大都邑主阳城县功曹刘声闻,地(右土左廿)主刘明炽,大都邑主横野将军刘□□”、“大都邑主前阳城郡□□刘子云”,可知碑阳造像主俱为刘氏为官之人。大像主刘碑官居豫州剌史,是该碑中的最高官职,但史书无载,记文中载其“河涧人也”,河涧,当作河间郡,后魏置,即今之河北省河间县⑨。关于刘碑何时迁至嵩洛,《金石萃编》载:“刘氏之家河间者,惟北魏刘胄官直阁将军出守本郡,与茹皓俱赴邺宫讲武,乞留至洛,似即刘碑先世,文故云“因官随爵,芳称嵩左’者也。”这里的邺宫,应指东魏新宫,东魏新宫的修建始于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二年(535年)八月,“发民七万六千作新宫于邺”至兴和元年(539年)“九月发畿内十余万人城邺”⑩,说明刘胄最早在天平二年以后赴邺宫讲武,如果刘碑是刘胄后人,那么他迁入洛阳的时间最早在东魏以后。关于刘碑的历官、事迹,史传无载,铭文不详,故无可考。铭文下部的诸人姓名337人,其中大邑师2人,邑师1人,都邑主4人,都维那2人,维那28人,邑子300人。刘姓邑人48人,仅占诸邑人的六分之一,故前人著录谓“俱刘氏”有误。兹录文如下,以供方家研究参考。

  夫妙静虚凝,圣迹难寻,惔怕(淡泊)无相。」非有心能知,虽形言幽绝,诞迩三」千,慈悲内发,欲济免拔苦。演十二」而晓群情,喻三车以运诸子。权应」归空,潜神真境。然笃信佛弟子刘」碑,河涧人也。宝胄唐资,琼基汉绪,」袭踵前王,衣冠万代,因官随爵,」芳柯(称)嵩尤(左)。此人善识四非,深解五业」,纂募(慕)乡艳,酋(首)领怀珠,独照皆是。轩」姬荴蔬英裔之孤,挺晋魏九域盘」根之梁栋,骰昞皇朝,飞声齐室,故」能同率缋素异心,共遵等意,采石」金山,远求名匠,奇思罕闻,巧殊世」外。四挟灵鹫之显,西据王舍之阳。」派流济济,建像一区,构基三泉,首」腾霄月。真容凝然,化流无寻,光耀」十方,空空遍满。视之者目中花生,」观之者我心寂灭。仰为皇祚永隆,」宰辅显上,以此果缘福钟师僧七」世,愿使神登紫宫,形升妙境,见在」宁康,子孙兴茂。辨知超才,表心六」艺。宦拯台相,位累九坐。生堕欢谐,」来栖道迹。往往逢贤,处处遇圣。蚕(蠢)」动普洽,同照十日。身当正觉,游济彼」岸。刊镂金芳,愿言不朽。其辞曰:」

  如来圣迹,邈矣难寻。究竟归空,妙」理实深。出没自在,显灭双林。欲随」而去,摄以愚心。龛龛有佛,相望若」语。菩萨立侍,含声未□。师子护坐,」竖目相睹。诸天作乐,□□对舞。金」刚力仕(士),在户之旁。耶卷□目,偃蹇」相当。波旬请死,欲退无方。道俗肩」随,庆会天堂。肃肃法师,寂寂道场。」崇之若近,寻之芒芒。垂?诱下士(土),上」接携将。六类解罗,三有晕(晖)光。俄俄」禅定,神归空外。真化无寻,心宁三」味。脱骨王子,广度一切。夙树珪璋,」垂?罗天阙。冠冕世袭,金柯秀发。辨」隆待仕,殊今古越。俊迈机警,皎然」若月。信士英英,执悟福明。镌镂金」石,(相好巍巍。嵯峨妙绝,是难是)希 (终天毕地,永为苌基。)(括号里的字据《金石萃编》)

  大邑师惠献 大邑师僧和 都邑主刘始兴 都邑主戴恭 都邑主刘方兴

  都邑主刘叵当 都唯那刘贵宗 都唯那戴桃扶 唯那刘元早 唯那成莫问

  唯那司马定 唯那陈龙引 唯那曹舍 唯那阳买 唯那尤女生

  唯那阳树生 唯那陈丯 唯那阳延俊 唯那曹伏愿 唯那曹多侯

  唯那阳寒生 唯那孙明达 香火杜市和 清净戴始王 中正成定周

  中正戴昙先 邑子刘客生 邑子刘舍能 邑子戴迴胜 邑子陈盆生

  邑子戴显智 邑子曹叹世 邑子刘沃何 邑子刘桃棒 邑子刘征蛮

  邑子刘寒生 邑子刘小充 邑子刘贵洛 邑子刘广尔 邑子张显庆

  邑子刘明炽 邑子刘蛮德 邑子刘方闰 邑子刘方洛 邑子曹郭买

  邑子戴惠珍 邑子戴社愿 邑子刘枽生 □□□□□ 邑师僧□

  唯那阳显明 邑子刘伏 邑子刘万 邑子戴显 邑子赵德

  邑子郭虎 邑子戴黑 邑子刘小庆 邑子戴副侯? 邑子刘众爱

  邑子刘永进 邑子戴方伯 邑子成德奴 邑子戴永伤 邑子李义和

  邑子戴紫云 邑子张托(至鸟)邑子刘闰台 邑子刘清早 邑子阳元同

  邑子张元绪 邑子王罗云 邑子张始兴 邑子刘僧智 邑子刘执?胡

  邑子刘义俱 邑子赵誉 邑子王庆云 邑子王双桃 邑子陈进兴

  邑子张伤 邑子赵远 邑子赵洛胜 邑子李银胜 邑子朱要男

  邑子郭女杰 邑子戴僧英 邑子赵女好 邑子陈道英 邑子张双胜

  邑子赵妙胜 邑子阳郭女 邑子孙贵女 邑子吴醜女 邑子谭胜好

  邑子戴贤妃 邑子卢蛮王 □□□□□ 唯那曹元康

  邑子戴和 邑子戴礼 邑子戴养 邑子韩侯? 邑子刘道

  邑子刘欢 邑子解因 邑子阳买德 邑子阳周 邑子陈羔女

  邑子陈褥但 邑子阳伯生 邑子阳钦 邑子阳子元 邑子阳领孙

  邑子郭贵买 邑子郭智 邑子郭惠超 邑子马侯胜 邑子王始进

  邑子赵醜贵? 邑子陈伏奴 邑子陈荣侯? 邑子陈进 邑子曹念

  邑子曹侯?标 邑子曹还台 邑子曹伏匡 邑子曹定香 邑子曹双进

  邑子徐愿 邑子鲁贵 邑子徐兔 邑子徐雅 邑子焦兴安

  邑子李摩生 邑子许转洛 邑子许敬洛 邑子许肆洛 邑子阳昙文

  邑子阳伏爱 邑子杨男英 邑子田桃臣 邑子赵归香 邑子欧阳恩

  邑子欧阳兴 邑子欧阳宁 唯那戴□标 邑子戴□尔 邑子杜遗

  邑子阳傒伯 邑子阳贵略 邑子阳贵达 邑子姚和洛 邑子曹始

  邑子曹虎 邑子曹乞伏 邑子曹匡生 邑子曹怀业 邑子曹光先

  邑子曹丰 邑子曹外 邑子曹显 邑子曹伏生 邑子曹黑

  邑子曹侯? 邑子曹伏奴 邑子桓延穆 邑子陈小妃 邑子陈台俊

  邑子马兰侯? 邑子曹桃扶 邑子张清尔 邑子王迴 邑子王景通

  邑子王珍 邑子司马楚 邑子司马龟 邑子司马祖 邑子阳显和

  邑子李伏会 邑子阳舍奴 邑子阳迴俊 邑子冯显贵 邑子阳和尔

  邑子席买王 邑子尤庆和 邑子尤僧 邑子尤遵业 邑子许刘贵

  邑子陈雅 邑子郭柒保 邑子阳和姜 邑子王男妃 邑子□□□

  唯那李兴奴 邑子戴仓颢 邑子戴景略 邑子陈德尔 邑子王太兴

  邑子李清和 邑子戴善王 邑子刘子穆 邑子曹丯周 邑子曹敬远

  邑子赵法义 邑子曹贵 邑子常珍 邑子曹珍 邑子苗丯

  邑子王憘 邑子曹马生 邑子曹石 邑子曹甑党? 邑子曹敬宾

  邑子曹骄尔 邑子曹世贵 邑子曹市奴 邑子曹方贵 邑子曹僧保

  邑子曹北珍 邑子曹黑 邑子曹明儒 邑子阳清奴 邑子郭始进

  邑子王法安 邑子王显志 邑子介元海 邑子杜□□ 邑子王□□

  邑子王庆 邑子李宾 邑子曲洪业 邑子刘清奴 邑子□□

  邑子杜□达 邑子谢玉俊 邑子曹进兴 邑子□□ 邑子戴白奴

  邑子李思仪 邑子王僧景 邑子王林坊 唯那□蛮□ 邑子□匡□

  邑子韩思明 邑子张洪显 邑子戴景宾 邑子刘景烦 邑子孙儿奴

  邑子李先格 邑子李俄奴 邑子戴僧利 邑子郭客奴 邑子刘小宝

  邑子刘景游 邑子刘罗汉 邑子刘君仪 邑子张妙晖 邑子刘归□

  邑子刘昆仑 邑子刘阿喙 邑子刘期谷 邑子刘邕儿 邑子马彦璋

  邑子马阿似 邑子马天生 邑子马阿杜 邑子曹郭买 邑子曹继叔

  邑子曹阿德 邑子曹市贵 邑子曹承先 邑子曹无字 邑子曹景嵩

  邑子曹道延 邑子曹荣兴 邑子曹广兴 邑子郭嵩 邑子曹纯陀

  邑子曹石珍 邑子曹宝延 邑子马舍□ 邑子□子穆 邑子□贵敬

  邑子□子渊 邑子阳煞鬼 邑子阳漫多 邑子阳陀罗 邑子孙□畅

  邑子□□□ 唯那郭景和 唯那刘老宇 唯那阳清奴 唯那王详连

  唯那曹社爱 唯那阳子高 唯那王元宗 唯那阳遵业 唯那戴显宾

  邑子刘之宽 邑子戴买德 邑子刘敬子 邑子戴子□ 邑子戴留□

  邑子戴里儿 邑子乐妃 邑子陈兴 邑子王□ 邑子戴倩

  邑子王摩女 邑子张好邢? 邑子陈次男 邑子王黑眼 邑子刘光陵

  邑子曹敬宾 邑子曹先真 邑子曹敬贤 邑子曹子达 邑子曹贵和

  邑子曹国子 邑子曹道渊 邑子曹零预 邑子阳伏保 邑子王仲品?

  邑子王楞伽 邑子王彦恭 邑子王辅和 邑子王绍兴 邑子姚子邕

  邑子陈遵 邑子刘独连 邑子裴阿媚 邑子赵元思 邑子□仲卿

  邑子刘摩女 邑子姚胡休 邑子王□□

  作者现为河南博物院馆员,就职于陈列部。

  注释:

  ①王昶《金石萃编》卷三十三,光绪癸巳孟月,上海宝善石印。

  ②景日昣《说嵩》

  ③、1993年笔者在做省保单位四有建档时,曾与刘建洲、郭太松等同志对其进行了调查;2004年笔者在做《河南佛教石刻造像》科研课题时,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博士生筱原典生一起再次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测绘。

  ④、⑦、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文物出版社,1994年。

  ⑤、景日昣《说嵩》

  ⑥、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辟支佛乘条,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⑧、参见孙兰风、赵超《北朝石刻造像题记十件》,《书法丛刊》1992年2期。

  ⑨、参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河间郡条,商务印书馆1933版

  ⑩、参见冯君实《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