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寺记


2014/9/8    热度:956   

  千佛寺记

  (千佛寺,位于姜家营村南侧、秦王山北侧,修建寺者居士祖廓本出自军中,曾嘱我为之作记。此记除题目4字,标点、注①号、及后边注解之外,正文恰好1000字,以示千佛之瑞,为作此记,我思之十余天,本周未下午始成,现发于此,望诸趣友指正)

  记曰:崇佛治心。佛教,孕源于天竺①,后传入华夏,已历二千五百余年。自东汉明帝金人兆梦②,经象始兴,弘扬佛法光大伽蓝者不可胜数,其间虽经微舛,然始终昌盛兴隆经久不衰,虔诚笃信静修梵宇③者甚众,且与儒、道并立为国之三宗。

  丰邑处京左肘腋之地,为畿辅重镇,北枕燕山南瞰沧溟,幽冀之门户,辽海之襟喉。唐溪④浭水环其而绕,雄山秀水,沃野膏腴,物阜民殷,底蕴丰厚,人杰地灵,崇文尚武,尊教化守节操,民风古朴而剽悍。县志有载:浭城东北二十里有秦王山,嵯峨壮美,荆丛遍野。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曾登临此山,荆丛皆垂伏向地,民间多有精美故事传扬。清幽胜境之“秦岭伏荆”遂为邑中八景之一,唐代高僧道膺法师曾在此地隐居修行。

  公元二零零八年,有邑中净行优婆塞⑤祖廓,法名明心,号无我者,夜梦奇瑞:此山北坡有千佛端坐,自感此山当兴。遂于佛前发下宏愿:舍净资新建梵宫,高树法幢⑥曰:千佛寺。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于当年九月动工肇建,当代高僧、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上一下诚老法师亲书“千佛寺”墨宝。

  余思寺庙所以传之久远者,一曰焚修⑦,二曰游观,千佛寺兼之尽善矣。寺居邑之艮地,身临其境,则令人萧然静远。但见山门高耸侵峻岭,亭中有三面观音昂首远眺,似迎送佑护往来朝拜之众生;梵宇清幽,峥峙秀岸似接云天,殿堂座南面北,气势恢弘,雕梁画栋高大宏敞,错落有致,境宇轩厂,藏经阁巍峨,钟鼓楼森立;护法金刚,狰狞怒目;韦陀菩萨,持杵而立;四首观音,千手千目,慈祥安然;配殿四庑,供奉文殊、普贤、地藏三菩萨及东方三圣之药师佛祖;大雄宝殿,五方佛祖凛然威座其中,仪态大方,佛光普照,金碧辉煌;香烟缭绕,钟磬悠扬。北望御带龙祖,苍莽威昂,群峰逶迤脉似腾龙,状如卧虎,顿觉龙骧而虎踞也;东顾秦王山峭壁苍松,草深林密,藤萝密布,蜂旋蝶舞,莺翔兽跃,百草千花,妖娆争艳,似向东西伸展长臂,纡萦环拥,揽千佛寺尽入其怀,又似巨象俯首拜佛⑧;南眺田畴万顷,村郭错落,凤城、浭阳尽收眼底,遥相呼应;西侧半坡有望月亭及山神、土地、黄、白、常、胡诸仙之洞穴,供奉神位。周览山川形胜,晴岚云绕,尽入目中;静听梵音清幽,暮雨烟凝,盈然于心,令人陶醉其间不知所归矣。

  欣逢盛世,灵山凭添宝刹,惟愿佛光普照,佑此地平安丰盈;慧者崇佛,胜境再现灵光,愿佛佑众生远却“三毒”“六尘”⑨之浸烁,惟愿焚修者心悬皎月先登觉岸,游观者略昭旷之原后乐皆其乐。

  寺因千佛而兴,必将成为畿东名刹。余乐为之记,焚修游观者或有取焉。

  注:

  ①、天竺:印度古译为天竺。

  ②、东汉明帝金人兆梦:《后汉书·西域传》:“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而黄金色。”明帝即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庄。(公元58年--75年在位)。

  ③、梵宇:寺庙。

  ④、唐溪:陡河旧称。

  ⑤、优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也称为“居士”。因道教也称居士,为避免混淆,祖廓是佛教居士,此处特用“优婆塞”加以区别。

  ⑥、法幢:佛教使用的法具。指写有佛教经文的长筒形绸伞或刻有佛教经文、佛像等的石柱。

  ⑦、焚修:焚香修行。

  ⑧、巨象俯首拜佛:秦王山东北伸出一长形山腿,从西侧观望,如一头巨象头向西伸长鼻俯首参拜状,此为千佛寺之吉相也。

  ⑨、“三毒”“六尘”:“三毒”,亦称“三垢”、“三火”,佛教用语,指“贪、嗔、痴”三种烦恼。此三者被视为能毒害众生产生其他烦恼的根本。“六尘”,亦称六境,佛教名词,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觉的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此六界被认为象尘埃一样能染污人的情识,故名“六尘”。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