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艺术概述
2014/9/8   热度:775
清代艺术概述 清代(1644- 1911年)由满族入关统治全国,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末一次繁荣兴盛,号称 康乾盛世.尔后被西方列强用炮舰轰开大门,迅速沦为半殖民地,最终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代的各门艺术基本上都承接明代趋势继续发展,在康、乾盛世多曾显耀光彩。满族的音乐、歌舞、曲艺、杂技等在一定范围内有过影响,但亦不曾扩延上升到居于主导地位;而庞大帝国境内各族共处,多种艺术各显民族特色,且促进了互相的交流和融合。国门大开以前,曾以我为主有所选择地吸取了西洋绘画、西洋建筑的艺术技巧;国门大开之后,西方文化滔滔涌入,给中国传统文化以强力撞击,这股浪潮干扰了中国艺术发展的自然进程,但亦加快了对西方艺术的理解和吸收,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工艺等门类程度不同地显现出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风格。 清代的绘画受五代、宋、元、明画风的影响,山水、花鸟、人物画各有成就,形成不同画派,尤以元四家和董其昌的影响最大。四王的仿古山水长期占据正统派的地位;清初四僧和中期的扬州画派则强调张扬个性,力图革新;髠残、石涛、边寿民、居廉等画家更重在师法自然,用功写生;康、乾时代,西洋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绘画技法有过出色的作品;后期随着殖民地化的社会危机加深,用以怡情遣性的文人画趋向没落,而在主要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广州,适应新兴市民的艺术需要,分别形成了 海上画派 和 岭南画派 ,开出画坛新风。木刻版画方面,《芥子园画传》继承明代十竹斋饾版套色水印法,桃花坞年画或继承明季雕版插图,或仿泰西笔法。 石版画则是中国绘画与西洋石版印刷术结合的产物。 清代的雕塑主要有陵墓石雕,皇宫、王府、衙署、豪邸门前的雕刻装饰,宗教寺庙的大佛、罗汉,这些雕塑随着主人的社会地位、所处地区、所属民族和教派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此外还有从明代发展而来的观赏性雕塑、工艺品装饰雕塑。 清代的书法号为书道中兴。康、乾时代帖学盛行,康熙皇帝喜欢董其昌书法,乾隆皇帝喜欢赵孟頫书法,居上倡导,强有力地影响了社会风气,并形成了 馆阁体 ,当时也出现了一批帖学名家。乾、嘉之际,碑学兴起,邓石如和伊秉绶勉力钻研周秦金石和汉魏碑刻,重新振兴衰落已久的篆隶书法,成为清代碑学的两位开山祖师,引导书家从崇帖转为尊碑,改变了书法发展的趋向。咸、同以来碑学大盛,出现了何绍基、吴昌硕等大家。包世臣著《艺舟双楫》,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在理论上加以阐扬,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代的篆刻宗法秦汉玺印,吸取元、明技法,取得新的发展。由明入清的程邃,继承了明代的前期皖派之成就,从钻研秦汉玺印求得突破,开创了皖派的新局面,水平超过了明代的文彭、何震。乾隆年间,丁敬以雄健高古的格调开创了浙派,与后继的蒋仁、黄易等合称 西泠八家 ,成为影响很大的印派。乾、嘉之际,邓石如把灵动多变的篆书入印,气象一新,遂开邓派,后继者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都成名家,赵之谦尤其杰出。同、光年间,吴昌硕的篆刻艺术达到新的高峰,对近代印风产生极大的影响。 清代的音乐,雅乐已经名存实亡,民间俗乐则颇为繁盛。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继承宋、元、明以来的传统分支繁衍,品种越来越多,乐器和器乐也有新的发展。民间歌曲,各地都有自己的山歌、小曲、时调,它们的流传发展,对曲艺品种和地方戏曲音乐声腔之形成多样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的歌曲当时称为番曲、蛮歌。 歌舞音乐,汉族城乡有轻便型的秧歌、茶歌、花鼓调等;维吾尔族有 十二木卡姆 ,藏族有 囊玛 ,东北满、蒙有 萨满 歌舞,西南少数民族则有芦笙乐舞等。说唱音乐,汉族有弹词、鼓词、牌子曲、道情、琴书五大类,还有莲花落、三棒鼓等地方性杂曲;少数民族则有朝鲜族的伽倻琴弹唱,白族的大本曲等。戏曲音乐,除明代传下的昆腔、弋阳腔继续流布,地方戏曲出现了梆子腔、西皮腔、二黄腔、罗罗腔、吹腔等;又在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种音乐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戏曲曲种,有花鼓戏、采茶戏、黄梅戏、越剧等;少数民族戏曲则有白剧、藏戏等,清代的戏曲音乐达到全面成熟和繁荣。 清代的舞蹈总的看来比较贫乏和沉寂,其时有宫廷舞蹈、汉族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宫廷舞蹈有源出于周代的佾舞,有满族传统用于宴飨的队舞《庆隆舞》等。宴乐舞蹈尚有瓦尔格部乐舞、朝鲜国俳、蒙古乐、回部乐等八部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清代宫廷缺乏专业舞蹈家,至晚清,裕容龄少年时跟随担任驻日、法公使的父亲先后到过日本、法国,学会日本和欧洲的一些舞蹈,二十岁时回国入宫,结合中国的传统舞蹈,编导过《扇子舞》、《荷花仙子舞》等。汉族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霸王鞭、龙舞、狮舞、灯舞、扇舞等。少数民族的舞蹈,有维吾尔的《十二木卡姆》,藏族的《锅庄》,蒙族的《倒喇》,满族的《蟒式舞》,壮族的《扁担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都显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清代的曲艺形式繁多,在继承宋、元、明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民间创造,衍生出很多新的曲种。说书类有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扬州弹词,北方评书等。由北京兴起的满族说唱有八角鼓和子弟书。还有由明代承袭来的时调小曲,由从海外输入洋琴而兴起的扬琴和琴书,由凤阳歌演变成的什不闲莲花落;由元明词话与各地民间曲调结合形成的各类大鼓。更有新出现的以说、学为主要技艺的相声、口技等等。少数民族曲种,壮族有 巫论 、 巫朗 ,维吾尔族有 达斯坦 ,蒙族有 胡尔齐 ,它后来吸收汉族章回长篇小说衍成蒙古说书。在曲艺繁盛的社会条件下,清代产生了许多卓有成就的曲艺作家和演员。 清代的杂技与娱乐,形式也颇多样。杂技与游艺,宫廷有角射、摔跤、冰嬉、火戏(包括烧灯和烟火两类)。民间则有杂技类:走索、登技、走解、口技、幻术等;走会类:开路、中幡、扛箱、五虎棍、什不闲、高蹻、耍坛子、耍狮子等;鸟兽诸戏有养鸽、斗蟋蟀、斗鹌鹑;文字游戏有谜语、诗钟;还有各式酒令。博弈类为博戏与弈棋,博戏以骰子为主流,诗牌与叶子戏为两个支流,至清中叶,这三者经流传演变以至融合,形成了麻将牌,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博戏的集大成者,并传向欧、亚许多国家。弈棋主要是围棋和象棋,清代出现不少高超的棋手。 清代的戏曲以乾隆中叶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传奇和杂剧继承了明传奇和明杂剧,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作品,传奇如苏州群作家李玉的《清忠谱》、《千忠戮》,朱■《十五贯》,朱佐朝《渔家乐》等;康熙朝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乾隆朝张坚《梦中缘》,蒋士铨《临川梦》等。杂剧如康熙朝吴伟业《通天合》、尤侗《读离骚》;乾隆朝杨潮观《罢宴》等。但总的趋向是昆曲走向没落。折子戏的演出使原有的昆曲剧本之精华仍能占据舞台,在表演加工上且有提高,但创作能力则难以为继。后期花部地方戏兴起,有弋阳腔、秦腔、徽班与雅部昆曲作三次大的较量,最后形成京剧,花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地方戏的繁荣,形成多样的声腔剧种,在元杂剧、明传奇之后,出现中国戏曲史上第三个高潮。在宫廷之内,编演戏曲的活动也很频繁。清代少数民族的戏曲则有藏戏、壮剧、白剧、侗戏、傣戏、布依戏等,也很丰富多采。 清代的建筑艺术有高度成就。其宫殿建筑用力不多,陵墓建筑亦基本上继承明代规制。园林建筑则十分令人赞赏,皇家园林规模之大,建筑之精,为宋代以来所未有,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都是非常卓越的杰作。 私家园林形成北京地区、江南地区、岭南地区三大地方风格,著名的北京有恭王府园、半亩园;苏州有留园、网师园;扬州有小盘谷、个园;岭南有馀荫山房、可园等,叠山理水,建房栽树,各运匠心,俱呈妙趣。各民族的宗教建筑,像拉萨布达拉宫、甘肃拉不楞寺、吐鲁番苏公塔礼拜寺、云南景真八角亭,都表现出本族匠师的高度技巧和独特风格。坛庙建筑像陕西留霸县张良庙、成都武侯祠,毁后在清代重建,都很轩敞幽雅。民居建筑则显出地域与时代的特色。 清代的工艺美术品种繁多,主要有染织、陶瓷、漆器、金属工艺几大类。 染织包括棉织、丝织、锦缎、印花、刺绣。丝织在康熙时期继承明代艺术风格,雍正时期纹样丰富,色彩佳丽,乾隆时期吸收了法国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装饰样式。锦缎有宋锦、云锦、蜀锦,少数民族则有回回锦、壮锦、傣锦等。刺绣在不同地区各成体系,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等。陶瓷工艺主要产地在景德镇,生产青花、釉里红及色釉等瓷器;景德镇以外,其它窑系以江苏宜兴紫砂、广东石湾窑较有名。漆器有北京雕漆、扬州螺钿、福建脱胎、贵州皮胎等。金属工艺有景泰蓝、画珐琅、铁画等。总的看来,清代的工艺美术品,康、乾时代最为兴盛精巧,道光以后就大为逊色。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